close



弘一大師開示  做人十大要訣

余五十年來改過遷善之事,其事甚多,不可勝舉。今且舉十條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,先與 諸 君言之。

1)虛心。常人不解善惡,不畏因果,決不承認自己有過,更何論改?但古聖賢則不然。今舉數例:孔子曰:「五十以學易,可以無大過矣。」又曰:「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蘧伯玉為當時之賢人,彼使人於孔子。孔子與之坐而問焉,曰:「夫子何為?」對曰:「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」聖賢尚如此虛 心,我等可以貢高自滿乎!

2)慎獨。吾等凡有所作所為,起念動心,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,無不盡知盡見。若時時作如是想,自不敢胡作非為。曾子曰: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!」又引詩雲:「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」此數語為余所常常憶念不忘者也。

3)寬厚。造物所忌,曰刻曰巧。聖賢處事,惟寬惟厚。古訓甚多,今不詳錄。

4)吃虧。古人雲:「我不識 何等為 君子,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。我不識何等為小人,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。」古時有賢人某臨終,子孫請遺訓,賢人曰:「無他言,爾等只要學吃虧。」

5)寡言。此事最為緊要。孔子雲:「駟不及舌」,可畏哉!古訓甚多,今不詳錄。

6)不說人過。古人雲:「時時檢點自己且不暇,豈有功夫檢點他人。」孔子亦雲:「躬自厚而薄責於人。」以上數語,余常不敢忘。

7)不文己過。子夏曰:「小人之過也必文。」我眾須知文過乃是最可恥之事。

8)不覆己過。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處,即鬚髮大慚愧,生大恐懼。發露陳謝,懺悔前愆。萬不可顧惜體面,隱忍不言,自誑自欺。

9)聞謗不辯。古人雲:「何以息謗?曰:無辯。」又雲:「吃得小虧,則不至於吃大虧。」余三十年來屢次經驗,深信此數語真實不虛。

10)不嗔。嗔習最不易除。古賢雲:「二十年治一怒字,尚未消磨得盡。」但我等亦不可不盡力對治也。《華嚴經》雲:「一念嗔心,能開百萬障門。」可不畏哉!


 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
弘一大師的惜福

弘一大師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師,俗名李叔同。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,就是: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,也只好享受三分,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。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,勸他們發大心,以各人自己的福氣,佈施一切眾生,共同享受弘一大師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師,俗名李叔同。他的「惜 福」思想用他自己的話說,就是:「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,也只好享受三分,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。」弘一大師有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給出家人作開示時,勸他們「發大心」,以各人自己的福氣,「佈施一切眾生,共同享受,那更好了。」

何謂「惜福」?惜是愛惜,福是福氣。弘一大師認為,我們縱有福氣,也要加以愛惜,切不可把它浪費。為什麼呢?「末法時代,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,若不愛惜,將這很薄的福享盡了,就要受莫大的痛苦,古人所說『樂極生悲』,就是這意思啊!」弘一大師小時候,看見父親請人寫了一副大對聯,錄清朝劉文定公的句子,高 高地掛在大廳的抱柱上。上聯是,「惜食,惜衣,非為惜財緣惜福」。他哥哥時常教他念這句子,念熟了,以後凡穿衣或飲食,都十分注意,就是一粒米飯,也不敢隨意糟掉。弘一大師的母親也常常教他,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時時小心,不可損壞或污染。他母親和哥哥怕他不愛惜衣食,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,所以常常這樣叮囑 著他。

弘一大師五歲沒了父親。七歲練習寫字,拿整張的紙瞎寫。他母親看到,正顏厲色地說:「孩子,你要知道呀,你父親在世時,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,就連寸把長的紙條,也不肯隨便丟掉哩!」

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,深深地印在他腦裏,後來年紀大了,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。出家以後,一直還保守著愛惜衣食的習慣。他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,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候,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他的。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,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。他有一把洋傘,是1911年買的。這些生活用具,破爛了, 就請人用針線縫縫,當新的一樣使用。除了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東西,須五六年一換之外,他的一切衣物,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。

常有人給弘一大師送好的衣服或珍貴物品,他大半都轉送別人。他說,「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,好的東西是沒有膽量受用的。又如吃東西,只生病時候吃一些好的,除此以外,從不敢隨便亂買好的東西吃。」

惜福並非弘一大師一個人的主張,淨土宗祖師印光大師也是這樣。弘一大師與印光大師有交往和書信往來。弘一大師親口說,有人送印光法師白木耳等補品,印光法師自己總不願意吃,轉送到觀宗寺去供養諦閑法師。別人問印光法師:「法師,你為什麼不吃好的補品?」印光法師回答說:「我福氣很薄,不堪消受。」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ypey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