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行善的誘惑The Temptation to do Good—Peter F. Drucker彼得杜拉克


 


封面是這麼寫的「杜拉克的人性管理小說」,說是「人性管理」書籍,但是我不懂管理,所以不能著重在管理面向去看此書,但是我確切看到的是「人性」善與惡的ㄧ面。善與惡有時很難去認定,我的善或許是你的惡,你的惡可能是他的善。黑與白在人人心中ㄧ把尺,人們慣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人事物,總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對的,而依此對錯去評比他人,而陷在迷中。


 


「人言可畏」在這一本小說中清晰的刻畫著,人們對於謠言的曖昧態度,往往會加強謠言的風暴強度,因為八卦人人愛聽愛說,越是隱晦越是吸引人關注,而也因此越發不可收拾,就像蝴蝶效應一樣。


 


但是真正吸引我的並不是謠言的可怕和人物的正邪,而是心靈深處的探索,書中主角森瑪曼神父的突然驚醒。


 


「真正困擾我的,是我再也搞不清楚到底為何而戰,又為誰而戰了?!知道嗎,我們門口上刻的『為上帝增光』?這些年來,每天早晨回來上班看到這句話我都立刻感到精神百倍,重新獲得力量,我會跟自己說:『為上帝增光、再增光』」


「我的感覺消失了,自從豪樂維叉叉叉事件發生之後,那種感覺就沒了。這句話現在儘在取笑我、諷刺我:還為上帝增光咧。這ㄧ切好像全是空的,不過是虛榮心、野心、爭權奪利和英雄主義,想證明自己是個大人物吧了。」


 


看看這個,想想自己教書歷程,也有過如此的挫敗。「到底為何而戰,又為誰而戰了?」感慨的是現在教育改革的混沌不明,現在孩子的無知天真,現在家長的自我膨脹,在在影響我們在教育現場的施展,不是我們退縮,是真的不知該如何走下去?西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:「教育無他,惟愛與榜樣而已。」我深覺如此,所以ㄧ直將此話奉為圭臬,作為我的教育態度和理念,但是在年復ㄧ年的教育工作中,還是不免懷疑「愛為何物?」「該如何去愛?」「榜樣是啥?」「如何給予榜樣?」因為有時收到的回饋,會令人不生唏噓,到底是什麼變了?


 


再者思考到所做的ㄧ切,是不是只為了想留下一點什麼,所以才如此拼命?這樣說或許現實,好像忽視了身為一個教育者的教育愛,但是說穿在上位者有幾多人是真正關心教育,為教育在貢獻心力,大部分校長行政人員還不就是為了留下一己功名,才如此拼命。


 


書中人物都是神職人員,當神職人員理應比平常人更加超然和物外,但當神職人員都會為了一己私名而汲汲營營,那我們這些平常人不是更加糟糕嗎?


 


「行善的誘惑」道出了心靈深處的反思,人生為何而活?這是ㄧ生的難題,ㄧ生要該認真追尋的答案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eypeys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